跳到主要内容

取景

阐述

取景是在在一定边界的图像中选取和展示各个物体的方式,特别是强调主体及各个物体的相对位置关系。

景框

景框的大小和形状对于理解内容有重大的意义。长方形景框可以分为各种不同的宽高比,另外还存在各种不同的其他形状景框,使用遮光罩、镜头外光圈等方式制作。还有复格影像,在一个比较大的画面中同时出现各种不同形状大小的画面。

在电影中,利用画内与画外空间的交互可以创造出有趣的效果。

取景的方向

俯仰轴

不同的取景角度给观众以从不同的高度观看的感觉。可以分为三类:

  • 水平视角
  • 高角度(俯角)
  • 低角度(仰角)

横滚轴

景框可以与地平线平行或者倾斜。

升降

(高度与俯仰轴角度本质上是无关的。)

取景的范围与距离

通过控制取景范围可以使景框包含不同数量的元素。在电影中,常常以人体为测量标准,将取景范围分为大全景镜头全景镜头(中全景镜头)、中景镜头特写镜头(中特写镜头、大特写镜头)。

取景进画面的元素要尽量对主题有帮助,至少不能影响主题的表达。

  • 缩小取景范围,让主体变大,从而强调主题
  • 扩大取景范围,让主体变小,引入新的元素作为对比,有助于强调主题

运动取景

在视频/电影拍摄中,景框可以随时间移动,这种行为称为运镜

静态图片摄影的取景时机问题

遇到一个好的场景,但是拍摄出来的画面显得空洞。如果有足够的耐心,去等待一个合适的元素,比如人,这个元素的出现就是“点睛之笔”。

当目标在不停变化状态的时候,摄影师尤其是新手摄影师往往很难“一张命中”,连拍可以帮助我们大大提升成功率。

实例

Lumière

在 Lumière 发明第一架摄影机后,他用它拍摄了诸如《火车进站》的早期的单镜头影片,但足以体现出取景的重要性。例如,他以斜角拍摄,使火车由斜对角进站,并使观众看到更多乘客的动作在前后景中进行。

常见方向的实例

性质

相关内容

取景与叙事的关系

  1. 能够通过取景范围突显出重要的细节
  2. 能够暗示镜头的主观性,达到叙事的心理深度
  3. 取景方式作为母题
  4. 有些取景方式让人印象深刻
    1. 在 Hitchcock 的《群鸟》中,从中特写急转至整个镇的大全景镜头,造成了极具震撼力的恶兆气势
    2. 在大部分与全景和中景镜头组成的场景中,突然出现一个大特写镜头

取景本身的视觉趣味

  • 特写可以突出一些纹理、细节
  • 全景可以使我们探索广阔的空间,或者是发掘抽象的样式
  • 以不寻常角度拍摄寻常物体

参考文献

《电影艺术》认为,如同很多其他元素一样,不能脱离具体的情境来谈论取景的意义,例如低角度意味着权威,高角度意味着地位低下,而倾斜的景框意味着「世界脱序」等等。

如果仅仅依循一些公式化的定义,就代表忘记了电影的意义与效果根植于整部影片,是整个系统运作的一部分。

取景要避免的一些问题

  • 景色并不好看
  • 主体处于不好的状态
  • 拍摄角度不好
  • 画面缺主体
  • 取景范围过大和过小
  • 前景或背景杂乱

取景的摄影语言

  • 控制取景范围营造反差
  • 不寻常的视角(特别是高处俯拍)
  • 让画面更加有代入感
  • 让画面更有冲击力(利用透视)
  • 利用前景(引导视线,有呼应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