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内容

帧率

电影的本质是一格一格的画面。当帧率达到一定数值后,由于人眼的视觉暂留(看到一系列差异微小的画面的时候,经过人脑处理后成为运动画面)效应,人能够将这些画面处理为与日常生活类似的感知。

阐述

帧率是视频在记录或放映时每秒所使用的画面数量。如果记录帧率高于放映帧率,则视频中的动作看起来会变慢,称为慢动作(升格);反之动作看起来会变快,称为快动作(降格)。

帧率演化的历史

  • 爱迪生认为人眼的流畅观看需要每秒 46 帧
  • 20 世纪 20 年代有声电影出现之后,为了保证音画同步统一为 24 帧
  • 电视传输:根据美国交流电频率设置为 30 p 或 60 i
  • NTSC 标准:由于彩色电视的加入,出现了 29.97 p 和 59.94 p,由此带动电影出现 23.976 帧的规格
  • PAL 标准:50 i 和 25 p

实例

索尼 ILME-FX3 电影机在 NTSC 制式下可以拍摄 23.976, 59.94 和 119.88 帧率的视频,而且 v3.0 版本后的固件可以支持拍摄真正 24 帧率的视频。

性质

升格

升格能够很好地表现动作的细节,所以适用于拍摄具有较大幅度动作或运镜的片段。

注意,由于升格拉长了片段的长度,所以不宜直接利用速度更改来完成,而是应该用「解释素材」。

降格

交流电与快门速度和帧率的相互作用

使用交流电的人工光源的亮度可能会周期变化,周期为交流电频率的两倍。为了避免这一变化使得视频产生闪烁,可以采取以下策略:

采用合适的制式

在亚洲及欧洲绝大多数国家采用 PAL 制式(25 帧、50 帧、100 帧等),而在美国、日本、韩国等国家采用 NTSC 制式(23.976 帧、29.97 帧、59.94 帧、119.88 帧等)。在这种情况下,每一帧曝光起点的时间间隔都是交流电功率周期(1/100 或 1/120 秒)的正整数倍。

采用合适的快门速度

如果无法采用合适的制式,仍然可以将快门速度设为功率周期(1/100 或 1/120 秒)的正整数倍来避免频闪。

但是,如果快门速度过高,仍然有可能产生条带效应

相关内容

剪辑过程中也可以对帧率进行动态修改,这种技术称为数字变速

参考文献